焦點訪談:鷺島 高顏值的蝶變
央視網消息(焦點訪談):今年春節假期,很多家庭都選擇了出游。福建廈門就是一個春節旅游的熱門目的地。廈門擁有獨特的風貌,城在海上,海在城中,沙灘、碧海、藍天、綠樹,優美的風景、成群的游客和美味的小吃,是大家對廈門的印象。但是您可能不知道,曾經的廈門也面臨水體污染、沙灘退化等環境生態問題。那么這座海濱城市經歷了怎樣的蝶變,才成為今天高素質、高顏值、現代化、國際化的廈門呢?
龍年新春,廈門島上,游人如織。白天,大家在沙灘享受海島風情;夜晚,廈門市中心的新春燈光秀,介紹這座海島的前世今生。燈光秀上演的地方叫作筼筜湖。很難想象,這么熱鬧的一個地方,30多年前,卻因為居民增加、企業入駐、生活污水和工業廢水排放,變成一個人人避之不及的臭水湖。
上世紀80年代,市民反映非常強烈,筼筜湖治理被政府提上了議事日程。1988年,一場“綜合治理筼筜湖”的專題會議在廈門召開,會議主持人是當時的廈門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習近平同志,他為筼筜湖治理定下了“依法治湖、截污處理、清淤筑岸、搞活水體、美化環境”的二十字方針。同時決定,廈門市連續三年每年投入1000萬元整治筼筜湖。
時任福建廈門市公用事業局副局長張益河介紹,總書記定下了二十字方針,給生態保護、生態恢復、水污染治理開了先河,是廈門的“第一炮”。
之后,廈門市政府印發了《筼筜湖管理辦法》,依法關停、搬遷污染企業,在筼筜湖邊建成了第一座污水處理廠。大規模清淤后,清出的淤泥就地堆起湖心島。筼筜湖和外海的通道被打開,岸邊綠化工作跟進。1992年,筼筜湖上舉行了第一次龍舟賽。
生態環境部副部長郭芳介紹,當時我們的語境是“發展是硬道理”,當時能夠提出不以環境作為代價來換取一時一地的發展,非常有前瞻性。筼筜湖治理二十個字,很好體現了系統治理、科學治理的理念。
36年來,筼筜湖已歷經5期大規模治理,市長抓治湖的機制延續至今。今天,湖區已經建立了數字化污水管理系統,通過潮汐納水,不到3天時間就能將湖水更換一遍,當年的淤泥堆出的湖心島,如今已經成為了各種鳥類的家園。
今天,筼筜湖不僅是廈門市民最愛去的地方之一,筼筜湖環島路片區已經發展成為總部經濟區,吸引國內外眾多企業來此落戶。
福建省委常委、廈門市委書記崔永輝介紹,習近平總書記當年提出的二十字方針內含著人民至上、問題導向、系統觀念等世界觀與方法論層面的深刻思想。36年中,廈門始終遵循這二十字方針,一張藍圖繪到底,一屆接著一屆干,昔日的臭水湖成為今天市民休閑的好去處和城市會客廳。
習近平同志在廈門工作期間,對生態環境的保護一直非常重視。除了提出二十字筼筜湖治理方針,他主持編寫的《1985年-2000年廈門經濟社會發展戰略》中,用一個章節專門論述了廈門市城鎮體系與生態環境問題。2000年,廈門島內特區發展蒸蒸日上,但是島外各區的建設差距卻很明顯,此時的廈門,來到了一個發展的路口。
福建省委常委、廈門市委書記崔永輝介紹,2002年6月,時任福建省省長的習近平同志深入廈門調研,提出了“提升本島、跨島發展”戰略,進一步闡發了城市發展轉型與生態環境保護相統一的思想。
觀音山沙灘是廈門東北部最大的沙灘之一,即使寒潮來臨,也擋不住游客們親海的腳步。廈門島東北部自古以來就有沙灘。然而,20年前,因為牡蠣養殖、外海挖沙等活動,這片沙灘不斷退化、侵蝕,幾乎變成了亂石崗。當時,廈門島周邊幾個海灣都面臨類似的問題,海灣內水質惡化,岸邊侵蝕嚴重。廈門要實現跨海發展,必須先對海灣進行綜合整治。
時任福建廈門市海洋與漁業局副局長周魯閔介紹,灣區的整治為整個城市擁灣發展創造了一個很好的條件,我們關注的重點從污染防治向生態系統健康層面來提升。
面對更加復雜的海灣治理,筼筜湖治理二十字方針再次提供了指引。廈門市陸續發布10多部與海洋保護相關的法律法規,各個海灣依法開始了養殖清退、清淤整治、退墾還海,陸地污水被收集處理后再排放入海,組織專門力量日常清理海漂垃圾。廈門市還改造了7道海堤,加速海水流動,推動海洋生態系統的自我修復。
2006年,觀音山沙灘也開始了修復,專家們用120萬立方米的沙子多期次進行修復,2.4公里的沙灘最寬處達到80多米,比一般沙灘更寬,岸邊其他開發的空間雖然被壓縮了,卻讓這里成了廈門最熱門的沙灘之一。
同一時間,廈門不同的海灣根據自身的自然條件,有的修建浪漫沙灘步道,有的種植紅樹林,有的建成濕地公園。自然生態環境改善后,不僅推動了旅游經濟的升溫,還吸引了其他產業的到來。觀音山沙灘對面的商務區,吸引了眾多企業總部入駐。
福建省委常委、廈門市委書記崔永輝介紹,廈門始終遵循習近平總書記的要求,堅持可持續發展,堅持發展為了人民,把最美的濱??臻g作為公共產品留給了市民和游客。如果說這些舍得到了什么,我想得到的是更高品質的人居環境和更高質量的產業形態。事實證明,高水平保護與高質量發展是可以統一起來的。
進入新時代,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科學指引下,廈門的海灣型城市建設也進入了新的階段。軍營村是廈門海拔最高的村莊,這里的村民一直靠茶樹種植發展經濟。1986年和1997年,當時在福建工作的習近平同志曾兩次來到這里,每一次都關注這里的環境和發展。
福建廈門市軍營村黨支部書記高泉偉介紹,第一次講“山上戴帽 山下開發”,那時候他看到我們村里樹木都砍光了,連雜草也割回去當作肥料,其實是叫我們管好山管好水。第二次叫我們既要種茶種果,也別忘了森林綠化。
從軍營村流出的山泉滴水成河,流入廈門市最長的河流東西溪,一路向海,最終匯入廈門同安灣。曾經的東西溪,因為上游生活污水收集不全、農業種植養殖污水排放等原因,水質無法保障,也影響了同安灣的環境。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開始探索生態保護紅線劃定,廈門市包括軍營村在內的大塊區域被劃入了生態紅線,紅線內各類造成污染的種植養殖開始清退,經濟活動讓位于生態涵養。
福建廈門市同安區生態環境局局長王和團介紹,紅線是絕對不能開發的,不能有污染開發的。我們建立了生態補償機制,通過其他(方式)來補償退養,東西溪分成31個管控區進行分區管控、分區開發。
2023年,在我國首部全國國土空間規劃綱要印發后,廈門在全國率先編制并落實了《廈門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建立從山頂到海洋的保護格局,對各個區域的功能做出了明確的定位。
自然資源部副部長孫書賢介紹,廈門走在了全國多規合一的前列,加強海洋和海岸帶國土空間管控,協調解決生態建設、環境保護、社會經濟發展方面的空間矛盾和沖突,取得了明顯的成效。
如今,經過30多年的植樹造林后,軍營村周邊山頭已是郁郁蔥蔥,村里靠著茶葉、生態旅游等綠色產業脫貧致富。東西溪流經的區域,污染源清退后,進行了城市雨污分流與農村污水改造,水質大幅提升,流域附近的河岸經過修復后成為了市民休閑娛樂的好去處。
東西溪下游的同安新城,依托良好的生態環境,打造宜居宜業的廈門科學城,吸引了一大批高新企業和科研團隊入駐。
36年來,從筼筜湖二十字方針出發,廈門市從海港型風景城市發展為海灣型生態城市,以高水平海洋生態修復助力高質量發展,為我國其他城市平衡高水平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自然資源部副部長孫書賢介紹,“廈門實踐”生動詮釋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深刻內涵,有力證明了碧海銀灘也是金山銀山,啟示我們必須注重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保護修復相統一,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趙辰昕介紹,習近平總書記指引廈門走出了一條人與海洋和諧共生的高質量發展道路。下一步,國家發展改革委將把堅持高質量發展作為新時代的硬道理,將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廈門實踐”重要的經驗做法,總結運用到發展改革工作當中,深入推進陸域、流域、海灣、海域高水平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推進美麗中國建設不斷邁向新的臺階。
今天的廈門“抬頭仰望是清新的藍,環顧四周是怡人的綠”。從筼筜湖治理的二十字方針,到廈門海灣的科學治理和修復,再到建立從山頂到海洋的生態保護格局,36年時間,廈門以生態環境治理、生態系統修復、生態網絡構建,為城市發展創造良好生態基底,探索出了一條高質量發展之路,也成為了向世界展現中國特色生態文明建設的窗口。每一片山海都是寶貴的自然資源,需要我們好好珍惜,用心愛護,才能成為造福百姓的美麗風景、助推經濟的金山銀山。